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主动服务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胡广杰
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要求,就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普陀区充分发挥身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起点的区位优势、集聚优势、先发优势,着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努力为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
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股配所,最终成果体现在产业发展。我们将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和内在机理,坚持长期主义,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紧密结合,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聚焦“发展什么产业”。构建沿沪宁重点产业图谱,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真正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聚焦“怎么发展产业”。做强协同创新集市、打造技术经理人团队、推动海纳小镇建设等,通过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精准对接和智能匹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焦“产业落在哪儿”。加快商务楼宇更新和科创平台升级,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物理空间与支撑平台,着力构建“一幢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沿沪宁城市教育资源丰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人才富集,是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我们将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持续筑牢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加强联合攻关。推动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发布攻关需求清单、实施“揭榜挂帅”,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强联合引育。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建立技术转移学院,努力实现科技攻关过程、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环节、育人模式的有机融合,吸引更多海内外创新人才集聚。
坚持硬环境、软环境、大环境、小环境一起抓
吸引关键生产要素融入普陀、落地普陀、扎根普陀,关键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形成近悦远来的城区环境。
在“硬环境”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上海西站及周边地区能级提升,美丽家园建设,“一街镇、一街区、一道路”改造,以物理空间的翻新加速要素间的化学反应,让企业和人才在普陀区更省心、顺心、舒心和安心。在“软环境”上做文章。强化治理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既做深做实“两楼一平安”,以高效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为各类主体创新创业保驾护航;也注重提升城区的文化影响力,策划“沿着沪宁去旅行”“坐着高铁游中国”“请到上海西站来”等旅游产品,打造以普陀区为起点的沿沪宁旅游IP。在“大环境”上求实效。在沪宁沿线构建顶层设计有道、机制运行有序、协调推进有方、内外保障有力的“大环境”,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在“小环境”上显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楼宇、园区业主和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把办公和生活空间打造得精美精致、舒适宜人。
坚持点上服务、线上服务和面上服务一起抓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便利性、政策支持的创新性和服务对接的有效性,让创新主体在“初创、成长、成熟、转型”的全周期中享受政策可预期、资金可持续、资源可整合的全方位支持。
强化点对点对接。深化沿沪宁跨区域执法司法协作,打造沿沪宁城市企业出海重点项目库,探索建立“1+N”沿沪宁科创基金矩阵,针对创新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服务。强化线连线赋能。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共享共用,加大沿沪宁城市“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合作力度,努力打通政务服务壁垒,推出惠及更多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举措。强化面对面交流。推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定期开展沿沪宁协同创新大会,努力打破“信息孤岛”,加速信息互通,助力各类资源转得快、配得准。
(作者为普陀区委书记)
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2025年第16期“学习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栏目股配所
盛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