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上海战役的研究中,帅克曾深入探讨了刘玉章所领导的52军与阙汉骞所统帅的54军。的确,这两支军队在当时的表现值得关注应牛配,但还有一支部队同样不可忽视,那便是罗泽闿指挥的37军。作为上海战役唯一的青年军,37军包含了4个师,编制上是国民党军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军队。它的反共和反动表现也堪称一绝,甚至不逊色于刘玉章的52军。尽管如此,这支在作战上尤为凶猛的军队,为什么却最终以比其他部队更加悲惨的结局收场呢?
首先,论起对蒋介石的忠诚度与被宠信的程度,罗泽闿可谓丝毫不亚于汤恩伯。众所周知,汤恩伯是蒋介石最为倚重的嫡系将领,他对蒋的忠诚几乎是无人能及的。这份忠诚的程度,甚至让他不惜背叛自己曾经的恩师陈仪,以此来证明对蒋介石的绝对效忠。正因如此,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几乎把自己全部的兵力——45万大军——交给汤恩伯指挥,足以见得蒋对汤的信任程度。
然而,尽管蒋介石表面上信任汤恩伯,但事实上,他对罗泽闿的信任同样不容小觑。首先,罗泽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是典型的黄埔系将领,且可以细分为胡宗南派系,政治背景极为清晰。其次,罗泽闿虽然参军时间不算长,但他在军事上的参与却十分深入。特别是在国共大战期间,罗泽闿多次随蒋介石巡视各大战区,参与了诸多战略性决策,这使得蒋介石愈加依赖他。再者,37军作为一支青年军,骨干力量多由年轻士兵和精锐部队组成,这支队伍无论在战斗力还是忠诚度上都无可挑剔。因此,罗泽闿能够获得如此高度的信任,实在是蒋家父子对其极为倚重的结果。
展开剩余66%此外,蒋介石对罗泽闿的信任还表现在一些细节上。蒋介石甚至直接越过汤恩伯应牛配,亲自对罗泽闿进行指示,这种直接的指导不仅进一步证明了罗泽闿在蒋心中的地位,也让罗泽闿的自信心膨胀到了顶点。他的气焰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强大,甚至一度公开顶撞汤恩伯。这无疑为他们之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在反动和顽抗的程度上,37军的表现同样毫不逊色于52军。尽管人们在提到上海战役时,常常首先想到的是52军和54军,但实际上,37军的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37军的官兵在思想上受到了极端反动宣传的深刻影响,导致他们对蒋家政权表现出近乎盲目的忠诚。在反共的本质上,他们甚至比一些嫡系部队还要激烈,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动倾向。可以说,37军的忠诚度和作战激烈度在国民党所有部队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此外,37军的激烈战斗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更体现在实际的战斗中。在上海战役初期,37军主要负责浦东方向的防守任务。与51军的迅速覆灭形成鲜明对比,37军不仅没有迅速溃败,反而上至军长罗泽闿,下至普通士兵,都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特别是在高桥争夺战中,37军与我军反复激战,给我方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尽管国民党军吹嘘所谓“浦东大捷”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能够证明,37军的作战非常凶狠,绝不示弱。
而这种顽抗精神在战斗后期尤为明显。随着上海战局的逐渐败局,许多国民党军已开始撤退。汤恩伯与副司令石觉、陈大庆等人早早逃至吴淞口外的舰艇上,54军、52军等其他部队也都在为撤退做准备,甚至连一些杂牌部队也开始思考退路,选择投降或起义。唯独37军在这一时期依然坚守阵地,誓死不退。即使接替汤恩伯指挥的刘昌义明确下令要求他们放下武器,37军仍然拒绝执行。最终,这支部队也成了上海战役中最后一支被完全消灭的部队。
在部队的结局上,37军的命运更是异常悲惨。上海战役的结局往往是最顽抗的部队遭遇最惨烈的覆灭。37军作为国民党守上海的8个军之一,最终没有一个完整撤退的机会,甚至是整建制被歼灭。相比之下,其他的部队要么被俘,要么投降或起义,37军的结局显得尤为凄凉。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37军的失败有汤恩伯一手推波助澜的成分,汤恩伯实际上将37军当作了替罪羊,故意将其留在上海战场上。然而,不管如何,作为一支拥有4个师、编制最大、战斗最为激烈的部队,37军却在蒋介石的重视与期待中,最终在上海战役中彻底覆灭。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电影《战上海》中应牛配,邵壮军长的形象显然是以罗泽闿为原型的。在电影中,邵壮被俘,而罗泽闿则成功逃脱,似乎避开了一劫。但事实上,罗泽闿的逃脱并不代表他真正走出了困境。与其他成功撤退的将领不同,罗泽闿没有带领部队逃往台湾,而是选择单独撤退。此后,罗泽闿曾试图向汤恩伯讨回公道,甚至在上海战役总结会上与汤大将军发生了口角。尽管罗泽闿在言辞上依然显得气焰逼人,但他失去了对部队的掌控,已不再是蒋家父子眼中的那位重要将领。最终,罗泽闿只能脱下军装,过上了寂寞落寞的余生,和昔日的辉煌渐行渐远。
发布于:天津市盛宝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